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淡水鱼生态养殖需注意的技术细节
作者:杨成胜来源:《科学种养》2012年第07期
淡水鱼生态养殖,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要求。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要从生产细节入手,严格按操作规程实施,满足鱼类生长所需的各种条件,采取科学的防病方法,实现鱼类安全健康生产。
一、科学投喂,提高鱼的体质
科学投喂的重点是均匀投喂和饵料优质。夏秋季节是鱼类摄食的旺季,随着鱼体规格的逐渐增大,两极分化现象也更明显。规格大、体质强、抢食快的鱼种,其体长、体重都明显优于其他鱼种;而一些规格过小、体质较弱、抢食能力较差的鱼种,因摄食不足、缺乏营养而逐渐被淘汰,降低了鱼类的成活率,使池塘总产量下降。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不仅要求投喂的饵料营养全面、均衡,而且还要尽可能多点投喂,相应增加投喂次数,给体质较弱的鱼种提供更多摄食机会。另外,采取适时分塘、轮捕成鱼上市等方法,可保持同塘鱼种规格基本一致,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在养殖期间,切忌使用发霉、变质饵料,也不宜直接使用未经加工的原料粮,最好按照鱼类营养要求配制全价配合颗粒饵料,且饵料粒径要适口。
二、合理调水,强化水质管理
水体不洁是鱼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池塘养殖过程中,由于投饵以及鱼类排泄物的积累,水质极易富营养化,使水体透明度变小、pH值降低,水色呈深褐色,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增多,水体藻相不好,可被鱼类利用的浮游生物减少,有的水域甚至出现异味。改善水质的主要措施是换水,在夏末或入秋时采用大换水的方法,把池塘水体换去12,先排后灌,尽可能排出养殖废水,间隔1周再大换水1次,通过连续两次大换水,可使鱼类生长环境得到改善。不少养殖户对大换水不重视,一塘水养到底,使水质老化,影响鱼种生长。此外,适时增氧并施用生石灰、水质改良剂、微生物制剂等改良水质,但这些措施的落实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因增氧不当会引发鱼类气泡病等病害,生石灰使用不当往往引起水体pH值骤变,水质改良剂、微生物制剂使用不当效果不好等,因此,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发挥各项措施的最大成效。
三、稳定水温,降低应激反应
水温突变是鱼类发生应激,进而产生病害的重要因素。夏秋季节是暴雨频发、雨水较多的季节,雨水温度明显低于池塘水温,如果短时间内雨水集中进入池塘,往往造成池塘水温的突变,从而引发鱼类感冒等症状。因此,在雨水较多的夏秋季节要注意疏导排水渠道,避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