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2《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事语》、《长书》、《短长》等。属国别体杂史著作,约成书于秦代,其文多出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之手,记载各国有关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史实。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分十二国策,共三十三篇。记事始于周贞定王十四年,止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对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行记载尤为具体,是研究战国史的重要文献。《战国策》也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散文集,对我国两汉以来的史传文和政治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3《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始称为《诗经》。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雅”有《大雅》、《小雅》,一百零五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有《周颂》、《商颂》、《鲁颂》,共四十篇,是用于宗教祭祀的诗。4《国语》:又称《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作。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自西周中期到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偏重记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5《史记》: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面目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社会中下层和被压迫者、反抗者则寄予一定的同情。它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在史学和文学两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作。6《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称《春秋左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虽有解经性质,但大体上可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自鲁隐公元年始,至鲁悼公四年止,较详细记载了这二百五十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期中对诸侯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斗,所记尤为具体翔实。《左传》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