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一个移民省,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不同时期从不同地区迁来。贵州的汉族来自全国各地,汉代开始移民,明清大盛,近代又有新的移民,可谓“五六杂处”。贵州是南方四大族系交会的地方,少数民族分属濮人、百越、氐羌、苗瑶几大族系,与他们的语言系属有明显对应关系,百越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氐羌属藏缅语族,苗族属苗瑶语族,濮人初步定为仡基语族。从总体上看,汉族主要从黔北,黔东北,黔东方向移入,氐羌自西而东,苗瑶自东而西,百越由南向北。在长期迁徙之中,相对对流,互相穿插,形成“大分散,小聚居”,“又杂居,又聚居”的分布状况。黔北和黔东北汉族移民较多,黔东南是苗族侗族交错,黔南和黔西南是苗族和布依族分布较多的地区,黔西北是彝族、白族、回族与仡佬、苗族等民族错杂,黔中则是汉族与其他民族共处。正是因为贵州各民族由于杂居又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使得侗族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但又保留得有原本的文化特征。
(三)侗族文化
贵州地形复杂,山重水复,客观上使某种民族文化局限在一定区域,形成“十里不同风”的格局。在贵州少数民族中,普遍信仰的是“自然宗教”,主要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农业祭祀,都发端于原始的信仰,现在统称为“民间宗教”。侗族大歌是“山与水”的和声,傩戏、地戏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与追求。许多节日都与祭祀活动有关,保护自然创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载歌载舞使生活快乐,社会和谐。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诗歌的
f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侗族大歌、侗族刺绣、鼓楼、风雨桥等成为展示侗族民族文化成果的重要窗口,成为全省侗族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载体,成为创新民族文艺品牌的重要途径。
(四)侗族文化的现状及未来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目前,侗族传统文化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一些民族歌师一个个离世。非物质文化“人死艺绝”、“人死歌亡”的状况有增无减。在现代化的强烈冲击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