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在不知到从《资本论》这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研究所汇成的书,的何处开始表达我的感受时,我选择这里作为我表达的突破口。
“作为资本的货币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值。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而这一运动的的有意识承担者货币的占有者就变成了资本家。他们的钱袋就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增值变成了他的主观目的。只有在占有越来越多的抽象财富货币成为他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活作为人格化的,有意识和意志的资本执行职能。他们的目的不是取得一次利益,而只是谋求利益的无休止运动。这是一种绝对的致富欲。为了贵卖而买即马克思提出的总公式“GWG’”,这似乎只是一种资本即商人资本所持有的形式。但产业资本也是这样一种货币,它转化为商品,然后通过商品的出售再转化为更多的货币。也就是说,货币被表现为等于更多货币的货币,比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但资本的总公式又再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矛盾。马克思先生举出了一个例子。“假定卖者享有某种无法说明的特权,可以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把价值100的商品卖110,即在名以上加价10。这样,卖者就得到了剩余价值10但是,他当了卖者之后又当了卖者。现在第三个商品占有者作为卖者和他相遇,并且也享有把商品贵卖10的特权。我们把那位商品占有者作为卖者赚的了10,但又作为买者要失去10。实际上,整个事情的结果是,全体商品占有者都高于商品价值10互相出卖商品,这与他们把商品按其价值出售完全一样。商品的这种名义上的普遍加价,其结果就像例如用银代替金来计量商品价值一样。商品的货币名称即价格上涨了,但商品间的价值比例仍然不变。同理,假定买者享有某种特权,可以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结果一切照旧。”
因此,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的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
f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可见,无论是等价物交换,还是非等价物交换都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双重的结果。
基于此马克思引入了新的名词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独特性质。它的实际消费本身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所以劳动力的买和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