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防洪系统,完善城市生态保护系统,建立制度完善、手段智能、措施到位的管理体系,形成河畅岸绿、人水和谐、生态宜居、中原特色的海绵郑州。
第8条关键指标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2、年SS总量削减率大于50。3、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大于5。
第9条分类指标
1、水生态:天然水域面积保持程度100。到2030年生态岸线比例达到80以上。城市建成区热岛效应得到缓解,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夏季日平均温度不高于同期其他区域的日均温度,或与同区域历史同期(扣除自然气温变化影响)相比呈下降趋势。
2、水安全:城区与航空城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50年一遇,其他规划区的内涝防治标准为20年一遇。规划区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3、水环境:城市河道、水系水环境质量达到《河南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确定水(环境)功能区水体水质要求,全面消灭劣V类水体,实现水体不黑臭的目标。
2
年SS总量削减率大于50。4、水资源:2030年雨水资源化利用率(雨水利用量占降雨量的比例)达到5,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60。5、水文化:塑造和美化城市水景观,充分利用良好的水空间,构建特色的水景观与水文化体系,传承良好郑州传统水文化,改善人居生态环境。6、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制度机制,并出台相关文件,包括:规划建设管控制度、蓝线绿线保护制度、投融资机制建设、绩效考核与奖励机制、促进产业化的相关制度等。
f第三章海绵城市建设分区
第10条海绵城市自然生态格局
构建“两带,三区,十廊,多节点”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两带:黄河沿岸湿地生态带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生态景观绿化带。黄河是郑州市主要的生活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调输水干渠是重要的输水渠道。这两条生态带是城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同时作为重要的通风廊道,能够有效缓解热岛、“雨岛”对城市的危害。三区:生态保育区、生态缓冲区、海绵建设区。生态保育区位于规划区外西南侧山区,该区域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该片区的良好保育是缓解郑州市水资源紧张局面的重要保障。生态缓冲区包括城市南部重要的风景名胜区集中分布带、城市北部的生态绿地缓冲区、主城区生态绿环、西部新城区生态绿环以及东部新城区绿环,该区域是生态保育区向城市建设区的过渡地带,是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地之间的缓冲地带。海绵建设区是城市建设用地分布区域。十廊:规划区十条河流廊道。水体生态廊道不仅是城市重要的排水通道,同时也是重要的市民活动空间,海绵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