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
一是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3等分的中间范围内。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2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663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2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是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000mm522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524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1、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设置后浇缝的目的就是将大部分的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应力。2、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在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3、后浇带的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m为宜。4、浇带处的梁板受力钢筋必须贯通不许断开。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