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分子生药学研究进展
分子生药学是生药学和分子生物学相互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由黄璐琦院士在1995年首次提出1。分子生药学的提出,使生药学研究有了新的理论方法和技g,使我国生药学研究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分子生药学在中药分子标识鉴定、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中药优质高产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使生药学研究不再停留于药用植物组织器官的层面,而是扩展到基因的层面,为后基因组时代研究中草药奠定了基础2。
柴胡是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历代本草典籍对其药性都有明确记载。柴胡性味苦寒,入肝胆经,具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病证的治疗。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中规定的正品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chi
e
seDC或狭叶柴胡Bscorzo
erifoliumWilld的干燥根,前者习称“北柴胡”,后者习称“南柴胡”。在分子生药学发展的20多年里,关于柴胡的分子生药学方面的研究也在持
f续进行。本文对近年柴胡分子生药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在分子水平对柴胡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参考。
1柴胡生药鉴定的分子标记研究
生药鉴定是生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药鉴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生药的来源、品种鉴定、质量评价等。我国生药的品种繁多、来源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药的安全应用。柴胡作为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具有来源复杂、品种丰富等特点4,而利用传统的理化鉴别和性状鉴别的方法不能准确鉴别柴胡药材的来源和种属,因此,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柴胡的种属鉴别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分子标记技术以1974年Grozdicker首创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为开端,到2003年PaulHebert提出DNA条形码技术,短短30年的时间里各国的科学家提出了十几种分子标记技术,其中常用的有RFLP、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SSR(简单重复序列)、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ISSR(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和DNAbarcodi
g(DNA条形码)等。
11RAPD技术
fRAPD是第二代分子标记技术,该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但其不足之处是稳定性相对较差,不同的物种需要使用不同的反应条件,即使同一物种的同一引物在实验条件改变时产生的谱带也会发生改变。AFLP技术与RAPD技术相似,其特点也是可以简单快速的鉴定植物,但其稳定性也不佳。2002年,梁之桃等5对柴胡属的物种植物进行了RAPD分析和分类鉴别,这是对柴胡进行RAPD研究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