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点创新开发与设计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r
r
中国烹饪文化丰富多彩,特色分明。那么,未来中国烹饪的发展该如何走?保持优良传统,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开拓和创新,这应是中国烹饪发展、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r
一、创新不能脱离传统r
一创新应源于传统、高于传统r
中国烹饪是中国各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全国各地方、各民族的许多烹饪经验,历代古籍中大量饮食烹饪方面的著述,有待我们今天去发掘、整理,取其精华,运用现代科学加以总结提高,把那些有特色、有价值的民族烹饪精华继承下来,加以更好的发展和利用。社会生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烹饪,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这种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纵观中国烹饪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烹饪新成就都是在继承前代烹饪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产生的。r
春秋时期,易牙在江苏传艺,创制了“鱼腹藏羊肉”,创下了“鲜”字之本,此菜几千年来一直在江苏各地流传。经过历代厨师制作与改进,至清代,在《调鼎集》中载其制法为:“荷包鱼,大鲫鱼或鱼,去鳞将骨挖去,填冬笋、火腿、鸡丝或螯、蟹肉,每盘盛两尾,用线扎好,油炸,再加入作料红烧。”后来民间将炸改为煎,腹内装上生肉茸,更为方便、合理。现江苏各地制作此菜方法相似,但名称有异,如“荷包鲫鱼”、“怀胎鲫鱼”、“鲫鱼斩肉”。江苏徐州厨师依古法烹之,流传至今的是“羊方藏鱼”。r
我国春卷的发展也是经过历代的演变而来。唐初,“立春日吃春饼生菜”,号“春盘”,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将春饼蔬菜等装在盘中,成为“翠缕红丝,备极精巧”的春盘。当时,人们相互馈送,取“迎新”之意。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的诗句,正是这一习俗的真实写照。唐之“春盘”,到宋时叫“春饼”,后一演变为“春卷”。饼是两合一张,烙得很薄,也叫“薄饼”,上面涂以甜面酱,夹上羊角葱,把炒好的韭黄、摊黄菜、炒合菜等夹在当中,卷起来吃,别有一番风味。以后人们发现卷起来吃不方便,厨师们便直接包好供人们食用,成为我们今日的春卷了。r
我国各地的地方菜和民族菜,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风味特色。这些风味特色,是历代厨师们不断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如果只有继承而没有发展,就等于原地踏步走,那也许还处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八珍”阶段;如果只有创新,而没有继承,那只能是无线的风筝和放飞的气球,就无地方性、民族性可言,更无价值和特色可言。中国各地风味菜点的制作,无一不是历代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