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活力,是城市化进入更高的层次,可以说,在工业推动的基础上,第三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城市化向纵深跃进的后续动力。这种后续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及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配套性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科技、通讯业;商品流通要求有仓储、运输、批发、零售业的服务;市场营销要求有广告、咨询、新闻、出版业的服务;专业化程度的越高,越要求企业间的协作与交流,越要求有发达的市场服务体系。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更多追求更丰富多彩的物质消费和精神享受,由此促进城市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医疗保健、旅游度假包括生态旅游、法律诉讼等行业的发展。因此,上述活动项目为发展高端服务业提供了消费基础需求,同时,也为如何发展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服务水平要向高附加值、高质量方向发展,同时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要做到符合这些要求就必须使服务业走上功能化和人文化的发展道路,即通过各种高端服务达到社会的和谐、文明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建成和谐、文明、繁荣和富裕的国际型城市。在小城镇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完善城镇经济活动,改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改善交通管理,保护城镇历史遗产,协调城镇建筑风格等,最终目的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小城镇的重要功能就是在保障个人生活环境的同时,为市民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三、城市化的产业结构:向生态节约型转变城市化的产业结构:生态工业是一种兼顾环境与发展的新模式,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在工业方面的具体体现。它标志着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即传统工业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用生态工业来推进城市化进程,对于人口众多、资源贫乏、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期的我国,尤为重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积极创建以人为本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目前,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仍采用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虽然刺激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却是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导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快速的工业发展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超过其正面效益。因此,生态节约化早就应该提上城市发展的议事日程。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生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