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积极性不高,转移规模徘徊不前。1996年当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51%,比1993年降低了28个百分点。这一阶段农民纯收入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工资性收入在纯收入中的份额明显降低。1996年农民纯收入141578元,比1993年增长了11倍。工资性收入仅增长552%,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26%。第六阶段(1997-2000)是劳动力流动的新阶段。自1997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劳动力外出流动性增强。当年转移的劳动力自1997年明显减少之后,1998年、1999年、2000年逐渐增加,转移速度加快,2000年向外转移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7%,比1997年回升了37个百分点。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显著。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1%,比上年回落了274个百分点,1998年主要农产品全面丰收,农民收入出现暂时性增长之后,1999年又回落到2%,2000年下降了37%。分析近几年收入增长趋缓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错位造成的,在这一阶段非农产业特别是劳务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重要的“蓄水池”作用。工资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份额迅速增加,2000年达到281%,比1996年上升了134个百分点。这一阶段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82%,意味着近几年农民收入能有略增的形势,外出打工获取工资性收入起了关键作用。empire
ewspage纵观劳务经济发展的轨迹,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呈现出周期性变化,当农民纯收入增长加快时,家庭外工资性收入所占份额和贡献减弱,相应地家庭内经营收入所占份额和贡献增强。反之,当家庭内经营收入所占份额和贡献减弱,农民纯收入增长减缓时,家庭外工资性收入所占份额和贡献明
f显增强。改革开放以来,1983年-2000年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09%,超出其他产业。二、劳务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与贡献发展劳务经济的目的就是增加农民打工工资性收入,最终表现为农民家庭总收入的增加。劳务经济的发展可以带来两方面收入增长效应:一方面是对农民收入增加产生直接贡献;另一方面是通过劳动力流动,优化配置家庭内劳动力资源而产生间接增加收入效应。另外,发展劳务经济对收入分配会产生一定影响,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最终刺激农民收入更快增长。就直接贡献而言,前面已分阶段进行了分析,这里主要通过外出劳动户与非外出劳动户收入比较,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