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政策时滞基本概念。弗里德曼提出影响货币政策的首要因素就是货币政策时滞。因为从政策的指定,到政策实施,再到市场主体做出反应,社会经济各种指标发生变化,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西方理论界对货币政策效应时滞的基本概念有两种解释,即狭义货币政策时滞效应和广义货币政策效应时滞。狭义的货币政策效应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实施新的货币政策,到该项政策通过传导机制作用于微观经济组织和个人,并表现出明显效果为止的时间距离。广义的货币政策效应时滞是指从经济运行中产生影响货币政策目标的事件或趋势起,到新的货币政策表现出明显效果的时间距离,即货币政策从反应、制定、实施、传导到生效的全部过程。广义货币政策效应时滞显然包含了狭义货币政策效应时滞,能更真实的反映货币政策执行情况。二、货币政策时滞分类货币政策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分为内部时滞、外部时滞和中间时滞。(一)内部时滞是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其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内部时滞由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构成,它们的作用需
f要一段时间。而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不排除产生逆向效应的可能性。(1)认识时滞:指经济金融情况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货币当局认识到这种变化并承认需要调整货币政策间的时间间隔。(2)决策时滞:指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调整货币政策到实际采取行动之间的时间间隔。(二)外部时滞指运用货币当局选定的政策工具对货币存量进行调节进而影响总需求水平及目标变量的过程。主要由客观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不论货币供应量抑或利率它们的变动都不会立即影响到政策目标。外部时滞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1)操作时滞从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称为操作时滞。(2)市场时滞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称为市场时滞。在正常情况下,外部时滞总要长于内部时滞,因为它既包罗微观主体在新货币政策出台后的决策过程,也包罗了微观主体行为对储蓄、投资、消费、货币需求、产出和物价等重要经济变数的影响过程。外部时滞长短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宏观决策者的反应能力。这在一般情况下是人的素质问题,但在决策科学化的前提下,假若货币当局有了良好的经济周期预警系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