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小初高)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2.能力目标学习运用和处理相关历史数据,从各种形式的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对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表述,培养概括归纳能力;通过对民族工业发展和萧条原因的讨论与分析,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张謇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理解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是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明确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精神文明的同时,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代价的,要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危害。【教学重难点】1.张謇兴办实业和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2.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社会习俗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一、设问导读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是什么原因让张謇毅然选择弃官?他走上了一条怎样的救国道路?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对清政府失去信心,寻求新的救国之路。他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2是什么原因让张謇毅然选择弃官?他走上了一条怎样的救国道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对清政府失去信心,寻求新的救国之路。他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有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的条文。张謇把筹建的纱厂,取名“大生”,1899年纱厂建成。大生纱厂在投产后较短时间内就经受住了洋货和洋商的竞争,年年盈余。张謇为了实现以实业所得兴办教育和用教育来改进实业的主张,他用大生纱厂的小部分盈余及劝募所得,在本地举办了一些教育文化事业。1902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通州师范学校,后来又办了女子师范学校、幼稚园、小学和中学。3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有怎样的特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