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赛,并组织学生举行防震减灾科技创新大赛、科技作品展评活动、模型竞赛等活动。
(8)由教导处与领导小组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广东省防震减灾条例》、《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地震群测防工作指南》、《防震减灾知识读本》等相关书籍,结合研究课题的过程编写校本教材,并编入课程表,启动防震减灾课程。再根据活动过程与成果,编写校本课程。
(9)编制学校的地震应急预案。根据我校的地理位置特点,编制我校地震应急预案及应急疏散方案,并围绕学校地震应急避震疏散预案,模拟演练实施方案,实施演练,开展演习。
六、创建活动计划。创建活动起止日期:2009年11月2010年12月。(一)立项、准备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1月)阶段研究目标: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2、资源评估,需求分析,确立目标。
4
f3、创造条件,建立防震减灾科普试验、示范基地、实验室、图书室,为学生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地震科普氛围。
4、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预期阶段研究成果及成果形式:问卷调查;实施方案;建立防震减灾科普试验、示
范基地,实验室,图书室,邀请市地震部门领导、专家参观指导,争取给予大力支持。(二)探索、尝试阶段(2010年2月2010年5月)
阶段研究目标:1、建立、健全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制度。
2、根据地方特色,结合校本课程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组建校级防震减灾科技兴趣小组,班级防震减灾科技兴趣小组。
3、领导小组审核。4、开展师资培训。
预期阶段研究成果及成果形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制度;组建校级防震减灾科技兴趣小组,班级防震减灾科技兴趣小组,开展有效工作活动。
(三)完善、实施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1月)阶段研究目标:
1、开展防震减灾科技兴趣小组活动。2、学生创作地震科技小制作、地震科技电子报刊、科幻画、科技小报、科普征文,
参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防震减灾科技创新大赛、科技作品展评活动、模型竞赛等活动。
3、开展参观调研活动,提高防震减灾意识。4、撰写论文,举行专业讲座与研讨会。
预期阶段研究成果及成果形式:学生创作地震科技小制作、科技电子报刊、科幻画、科技小报、科普征文、科技作品、模型。
(四)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12月)阶段研究目标:
1、成果与经验、问题与反思。2、撰写“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研究”的科研报告(结题)。
3、全面评价成果,不断总结提高。预期阶段研究成果及成果形式:研究报告、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