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择业与现实状况的落差及解决方法
俗话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事关社会能否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人都要面临就业的现实。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温总理也说:“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问题的社会意义日益凸显。在踏入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往往满怀抱负,有着一腔热血,急切的想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去。但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这一错误的理念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对于职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而如今中国社会的就业形势却与以前大不相同,2008年的经济危机余波未平,市场与社会都在进入转型时期。市场向企业提供的劳动力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因而大学生的理想择业只能在现实中化为泡沫了。分析其原因,存在于多个方面。在主观上,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认为大学生就必然要有体面的工作,从而对自己的就业问题充满信心。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当大学生发现现实并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对社会现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亦或是认为还是“实际”一点好,对就业不抱任何希望。这些都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在客观上,可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一:学校未在学生毕业前开设有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从而未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社会现状以及自身的定位。大学校园可以说是一个半开放式半封闭的环境,学生看社会犹如雾里看花,对于明确社会现状的意识模糊。缺少了灯塔的指引,大学生犹如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最终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亦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二:高等教育制度本身的弊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说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全社会的就业高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