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我国养老金体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改革路径
作者:董克用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22期
【关键词】养老金退休金人口老龄化结构性改革参量改革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
kirmltxsqy201822010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人们对养老金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为了准确理解我国养老金体系面临的挑战,我们有必要全面回顾一下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养老金体系建设上的取得成就。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现实,厘清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我国曾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养儿防老一直是养老的主要模式。这一模式与当时的土地制度、财产继承制度和孝文化紧密配合,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保障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以国家和集体责任为主导的养老金制度开始建立。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3和1956年进行了修订),基本上在城镇实现了应保尽保,几乎所有类型的企业职工都被覆盖,由企业缴费、国家兜底,形成了典型的“国家单位”保障型养老金体制。对于机关事业单位,也建立了相应的退休金制度。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向国家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养老金。机关和事业单位不用缴纳,由财政直接负担。职工的退休待遇取决于工资和工龄两个因素,退休待遇与退休前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挂钩工龄越长,退休金越高。可以看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镇职工是典型的现收现付和DB模式(待遇确定型)。当时,职工的退休年龄不同,女职工、特殊工种、重体力劳动者,往往为50岁。女职员通常为55岁,男职工为60岁。领导干部、高级知识分子退休年龄最晚。在农村,由于实行了农村合作社制度,土地不再归个人所有,但是农村老人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无子女的老人由农村合作社集体负责,这一办法主要靠1956年中共中央《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五保”制度来落实。
随着“文革”的到来,原本以总工会为主导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被冲垮。1969年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由单位直接支付退休员工的退休金,“国家单位”保险蜕化成纯粹的单位自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保。当然,在计划经济制度下,企业不是自负盈亏,所以,对养老负担并不敏感。在“无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