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发展的概况
日常生活中,成功所必需的策略,就是发现某种需求,并发明某种方法去满足这种需求。在追求这种需求中,亚当斯密指出了贸易是通过让人们专业化来使人们受益,而大卫李嘉图则进一步认为贸易利益被贸易伙伴之间存在的差异放大,即比较利益或绝对利益原则逐步发挥作用,推动人们在资源禀赋的差异下,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一般而言,贸易存在三种形式:人格化交易小规模生产与地方贸易、重复往来、文化同质及缺乏第三方的实施;非人格化交易契约、交换、抵押或商人的行为规范;由第三方来实施的非人际交换。而就旧中国来说,贸易基本停留在人格化交易层次,市场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余缺调剂的地方。此时,贸易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旧保留在小规模、品种少的范围内活动,按吴承明先生的研究,中国直到16世纪尚未形成全国性市场。如此特征直接影响了中国工农各业的进一步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深化,也制约了封建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或现代化因素的发展,无法促使他们在自身因素的积累下,实现量变向质变的飞跃。一、传统时期的贸易情况贸易的发展,基本表现在国内和中外贸易两方面。国内部分体现在贸易圈的形成,中外贸易则体现在贸易路线的产生和演化,以及由国内的朝贡演化为与周边国家,形成以中国朝贡互市为核心的世界体系。一)国内贸易的情况国内贸易具体的过程、贸易物品等方面在大多数经济史的著作、教材,以及文章中多有涉及,故此处就贸易地域、交易对象作一介绍,察看传统时期贸易发展的趋势。1、以行政区域为中心形成几个贸易圈1地方以集、墟为核心形成地方市场,构成了中国贸易的最基本的市场雏形,进行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的交易,以弥补家内生产的不足和多余的交换。该种市场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中国经济的地区封闭性的特征,阻碍经济的国内扩大。中级以县、府、省为中心形成核心市场。其功能主要是从政治上的需要发展而扩大和频繁起来,具有明显的税收聚集和各地土特产品交往特征,至少到16世纪中期,全国尚未形成以基本生活生产资料的长途频繁的交换,亦即尚未形成全国性以经济为目的的市场。全国以都为中心构成全国市场。根据吴承明的研究,在16世纪中期以前,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市场;当时,它的主要功能不是经济上的,而是政治为目的,通过税收活动把全国各地的土特产品和黄金白银等集中都市,以满足各级政府官僚的需要。16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