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老子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棵参天大树,这棵大树的主干是儒学,枝叶是佛学及其它,根系是老子的道家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这棵大树之所以参天发达,全在道家文化的滋润,根系的发达所致。
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卓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著五千言的《道德经》也是中国哲学与文学的经典。虽然250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老子的思想仍在延续。据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老子》是仅次于《圣经》的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最多的作品,很多人正是通过老子才了解古老的中华智慧。
道家哲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先秦道家、秦汉黄老之学、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与宋元内丹生命学等五种历史形态。
老子有称为到《道德真经》通行本分为上《道经》下《德经》,共八十一章5000余字又称《老子五千言》。
道是万物规律为何将规律成为道,规律是无形的无法命名,称为道路是取人类出行必须组遵循的意思。夫道也,取乎万物之所由也。道家之旨,在凝炼生命的深度,提高精神境界的层次,最终目的是实现精神对现实的超越,获得审美的享受、理性的满足和心理的安宁,也就是说,让人跳出躯壳内之“小我”,实现与宇宙大道同体的“大我”,最看重心灵自由的价值。道教炼养形神,内丹与外丹,以及种种道术,最终目标都在求得个体生命的永存,让人摆脱短暂的“俗我”,实现长生之“仙我”,因此最看重个体生命延续的价值。总之,道家淡漠于生死。道教不然,它把
f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作为最核心的信仰,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一目标,相信经过炼养,人可以在活着的时候就脱胎换骨,从生理上超凡入仙,永享仙寿。。我们可以说,道家的生死观是“顺乎自然”,付之命运;道教的生死观是“反乎自然”,自作主张。道教有句名言:“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养性延命录》引仙经)。不信死生有命,不信因果前定,力抗有生必有死的铁则,一心要通过后天的努力突破生死大限,这是道教所独有的精神,道家和儒家不具有,其他宗教也不具有。长生成仙说在先秦道家著作里只是次要成分,主要来自流行于社会的神仙方术。道家向道教转化的过程中,长生成仙思想的大量涌入并占据枢要地位,是发生质变的关键一步。
道家高唱天道自然无为,否认有主宰人间的神灵存在。老庄之学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保持了无神论的传统。道教扭转了道家的上述倾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回到了宗教,崇拜神灵和仙人。道教有三清尊神(元始天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