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任的解释具有局限性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信任是一个多元信任类型的信任模式。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方芳等以江西古村为例对社会变迁下的信任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社会关系所具有的“熟人社会”下的差序格局特点已发生变迁但信任仍然是乡土社会建立社会秩序的主要工具之一。这种信任的建立和维持很大程度上依靠红白喜事与乔迁之喜等人情往来维系而信任类型以习俗型信任和特殊型信任为主契约型信任、合作型信任以及普遍型信任还比较缺乏。
f厦门大学胡荣等依据2009年在福建寿宁、江西泰和与崇仁、江苏太仓4地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了社会资本及其他因素对个人捐赠行为的影响。分析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中的年龄、受教育年限、参军经历、党员身份等因素对个人捐赠行为有显著影响社会经济特征是解释个人捐赠行为的重要变量社会资本对个人捐赠行为的影响有限社会经济特征比社会资本更能解释个人捐赠行为较高的社会信任度和社团参与度对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进而也会促进个人的捐赠行为。北京科技大学吴柳芬等以珠三角“外嫁女”纠纷为例发现纠纷形态呈现出一种多元正义局面纠纷所涉及的“外嫁女”、村集体和村民等主体都秉持各自的正义原则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进行利益的角力。因此对待多元利益格局中的纠纷不能只采用单一向度的正义原则而忽视不同利益主体多元正义观的存在在解决机制上不能只从简单的平等观出发而该持一种复合平等观即建立在一种“合理的有差别的平等”利益调和基础上。上述从微观视域出发的研究无论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还是农村的人地关系或者社会关系问题都离不开对个体行为发生机制的回应。关于小农行为的发生机制一直存在实质主义与形式主义之争实质主义注重小农所处的社会文化网络对其行为的制约而形式主义更多地强调了小农自身的可塑性更多地接受了古典经济学关于个体理性计算的观念。上述研究成果都能从不同侧面体现这一争论间的张力遗憾的是并没有研究者进一步提出这一元命题并对之进行提炼与再阐述。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组织与社区一个中观分析视角中观层次即社会单位层次的研究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其承接了微观研究的基础以支撑宏观研究的拓展方向。在农村主要有农村民间组织、合作组织和农村社区这些研究单位都是分析和理解农村的有效工具。农民行为、农村现象与农业发展皆嵌入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各类农村组织、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