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
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
”。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等。
韩愈在散文创作上造诣颇深。其散文气势磅礴,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慷慨
激昂,忧愤深广,敢于突破流俗之见,见解独到。
2.背景探寻。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
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此后,他不得不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郁郁
不乐。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他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
3.主旨归纳。
本文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
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谴责了那些愚妄无知的“食马者”,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
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4.知识链接。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
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
“说”这种文体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
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核心是议。此外,这种文体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
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马说》《师说》《捕蛇者说》
等均属于这一文体。
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
f祗.()食.马者()
骈.()粟.()
6.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④食之不能尽其材.:⑤执策而临.之:
7.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才美不外见.:
8.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
①能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不饱()
③其不知其能千里()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⑤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⑥以不以千里称也()
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