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济》2008年第3期
中国对东盟地区的贸易流量分析
基于引力模型的研究
范爱军曹庆林
摘要:本文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2006年中国与前50大出口贸易伙伴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及其决定因素,并通过不同区域组织之间的比较,重点观察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优惠贸易安排。检验结果发现,目前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惠贸易安排效果还不明显,然后本文通过计算出口潜力、贸易相似度等指标对这种效果不明显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说明想要建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键词:中国;东盟;引力模型;出口潜力
作为世界瞩目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在加入WTO的前提下,面对来自欧盟(Europea
U
io
EU)和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AmericaFreeTradeAgreeme
tNAFTA)的挑战,如何更进一步地与世界其他国家促进贸易交流,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我国地处东亚,同时东亚地区又是世界上经济十分活跃的地区之一,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合作的角度,与东盟(Associatio
ofSouthEastAsia
Natio
sASEAN)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一直是我国致力于达成的目标。2000年11月在新加坡召开的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2001年11月6日,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就未来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达成了共识。在2002年在金边举行的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定》,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经贸合作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全面、突破性发展的新阶段。根据协议规定,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正式谈判在2003年启动,2004年6月结束,2005年1月正式启动双方的关税减让计划。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经提出,便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大热点,目前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已经过了两年多,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贸易是否得到了促进,中国与东盟地区的“101”形式的合作是否真正有所成效,还有很多问题亟待研究。目前有很多学者的文章都是从贸易效应角度考虑的,直接从贸易流量角度研究这个问题的还比较少。实际上,贸易效应是通过贸易流量的变化反映出来的,如果能直接考察贸易流量的变化,就能够更直观的观察中国与东盟地区之间的贸易改善情况。本文借助贸易引力模型,通过中国与世界上前50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流量的比较,观察中国与东盟地区“101”合作形式的效果,期望本文的研究能给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