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面临内忧外患,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⑵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⑶时期:19世纪60~90年代⑷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⑸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⑹历程: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⑺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⑻失败根本原因:只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⑨积极作用: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⑴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⑵原因(条件):⑶分布地区: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⑷产生途径:一是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二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⑸代表企业: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1873年,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⑹民族工业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②集中在沿海地区,主要发展轻工业→“后天畸形”⑺影响:六、新思想的萌发: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⑴在广州禁烟时,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编译西方书报;⑵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2、魏源:《海国图志》⑴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⑵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3、影响:七、早期维新思想
f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派别: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后同洋务派分道扬镳,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4、作用: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5、局限: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甲午战争到武昌起义前)【阶段特征】一、政治:⒈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考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⒊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考点:选修I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二、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三、思想:民主思想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