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看着他呢!这样的情景何其熟悉!自然而然,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朋故友,想起了曾经熟悉的一切的一切。这样的望月思乡的过程,很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水调歌头.中秋》是苏轼的咏月名篇,其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上是埋怨月亮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实际上表达了对弟弟子由刻骨的思念。但很快,词人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
第1页
f又自解自叹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既然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那就惟望各自珍重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诗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情感深沉婉曲,意境幽深高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咏月诗中,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较为特别的一首。其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朋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妙就妙在诗人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二、以月渲染离愁别绪,表达身世感伤月光清冷,与人的凄凉心情极为相似。触景生情,月亮常常被诗人用来烘托离愁别绪,表达身世感伤。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本是自然美景,令人赏心悦目,然而在词人眼中,这些却成了他不堪回首的记忆,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再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词人和自己心爱的人儿分别了,心中自然十分痛苦,但他不并直接说自己分别之后如何孤独凄凉,只是想象别后旅途中的情景:黎明酒醒,冷风侵肤,岸边,是稀疏的杨柳,空中,只有一弯残月。读到此处,词人与心上人离别之后的那份怅然和失落已经跃然纸上。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则写他科举考试落榜后苦闷凄凉的心情。那时,夜已深了,西天的一弯月亮渐渐地落了下去,寒霜满天,乌鸦悲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