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是新旧唯物主义、新旧世界观的根本区别。
2、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手段。人们不是简单地直观反映外部世界,而是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
3、实践与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对世界的深层次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4、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五、认识论:辩证思维是客观世界矛盾运动的反映1、认识的辩证法:人的思维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从认识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从认识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但是,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个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f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本章重点把握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一、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理论1、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前提和一般基础。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
者的存在,使人类社会产品成为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商业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前提和起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生产。
2、商品是进行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种属性的劳动。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凝结为价值。把创造价值的现实源泉归结为活劳动,就是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反映了简单商品生产中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部门内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由该部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4、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价值规律必须通过竞争、供求机制条件发挥作用。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刺激技术进步和生产的发展等。同时,它也有消极影响,如影响国民收入的分配,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