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在人间。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这首词句式及字声配搭非常奇特。开头四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只有一个仄声字(“响”),其余都是平声。接着二句亦然。这样的安排,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同时,上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故郑文焯曰:“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1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3)濯清涟而不妖(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而御六气之辩(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f(8)雕栏玉砌应犹在12、(1)CD解析A“并由此送她别号”不正确;B“无尽的深重的折磨”于文无据;E说法绝对化。13、①有担当,有爱国责任感。国难之时,并未置身世外,她与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②坚毅不挠。她年轻时便遭逢战乱,岁月飘摇动荡。人生晚景的后20年中,与丈夫生离两地,她操持、负担一家三代的生活,还承受了无尽的冷眼、歧视。③富有情趣。虽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但日记中所表达的情致依然细腻婉约,格调高雅,情趣盎然。每点2分。14、①“九一八”事变后,以一阕《浣溪沙》,表达了国人对山河破碎的的忧患。②抗战期间,成立正声诗社,用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③抗战期间,面对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以大量诗词表达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针对衡阳之战,她创作了悲歌慷慨的词坛称为“千古一叹”的《一萼红》。④抗战胜利后,她针砭时事,反映时局凋敝,感叹民生多艰。(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15、沈李二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二人的人生经历和诗词创作均有相似之处。①两人同出书香门第,早年即接受浓厚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沈祖出生于有着浓厚文化的地主家庭,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家庭文化氛围都对她们二人的成长产生了影响。(2分)②两人与丈夫有志趣相投、尽情酬唱的佳话。李清照与丈夫志同道合致力于书画金石搜集;沈祖与程千帆共同执教,研究诗词文学,并且她们都与丈夫有过诗词酬唱。(2分)③两人都曾在战乱中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作品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用她的诗作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沈祖也同样经历了日寇侵袭山河破碎的苦难,她的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