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包装大米霉变案例
来源:食品伙伴网作者:黎冬梅
背景:据中国统计局2006年10月称,2006年中国大米产量比上年小幅增长03,达到了3190万吨。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统计,2005年大米加工企业,系统内的由上年的5666家上升到7260家,一年增加1594家,而许多产量小的小厂小作坊还未统计在内。大米年加工能力已达到12亿吨,比上年增加2984万吨,而当年实际生产量才只有2900多万吨,生产利用率不到30。许多米厂都是开开停停,半开半停。大米霉变产生的黄曲霉素B1是严重的致癌物质,不但很难溶于水和有机溶剂,且极耐高温,正常淘米、煮饭根本无法去除其毒性。本案例涉及的企业成立于1996年11月,主营业务为粮食精深加工。产品线从最初的2类13种逐步发展为目前的5大类98种;生产规模也从最初的2个车间发展到目前的5个独立车间。企业管理方面也从最初的粗放型逐步转变为目前的系统化管理,并对不同类别产品采取了不同的体系管理手段。工艺流程:见图1。图1大米的生产工艺流程图
质量事件:因为事件是连续发生,所以统归一次处理。
f1某年4月26日,广州经销处反馈,2月12日和14日生产的大米发生不同程度的霉变。2某年5月10日,湖南经销处反馈,生产日期为2月14日、2月15日、2月17日的产品发生不同程度发霉变质现象。3某年5月12日,海南经销处反馈生产日期2月8日、3月9日的产品发生不同程度发霉变质现象。调查分析:品控部接到反馈信息后立即与经销处进行了电话沟通进一步了解情况,同时依据经销处所提供的信息对该批产品生产时质量情况进行了详细追溯。1与经销处电话沟通了解到大体情况11广州经销处上报的变质产品明细:2月12日生产的产品2153袋;2月14日生产的产品1765袋不同程度发霉变质。2月14日生产的发霉现象较严重。12湖南湘潭经销处上报的变质产品明细:生产日期为2月14日的产品116袋,9袋是2月15日生产,276袋为2月17日生产的产品不同程度发霉变质。三批次的产品2月17日霉变较轻微。13海南海口经销处上报的变质产品明细:生产日期为2月8日的产品65袋,生产日期为3月9日的产品135袋不同程度发霉变质(生产日期为2月8日的产品是2月15日订货、27日到货的剩余部分,产品发霉现象较严重)。14目前三地气温均较高,其中海口气温高达35℃左右。2质量记录追溯依据产品批号进行质量记录的追溯,结果如下:21检查《投料单》确认了这几批产品的原料来源。22检查《进货检验记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