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中国油画的作用
作者:郭磊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0期
摘要:油画作为外来的艺术,在中国这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在慢慢褪去它外来文化的外衣,渐渐变为有中国风格的画种。这种变化是文化的自觉性,也是油画在中国发展的必然性。当代我们经常听到“油画民族化”这是我国的油画家一直不懈的改造着油画,使之符合我们的审美观念。关键词:中国风格;油画民族化;文化精神;新型中图分类号:J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0201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从油画传入中国,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西方油画,以怎样的一个形式才能让它在中国的文化大地上一直发展下去,这是值得几代油画家深思的问题。现在所谓“地道的油画”即西方写实油画,在人类科技进步的背景下已经毫无出路了。要让油画继续在中国大地上发展,那么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一、油画初入中国西方油画是随传教士的文化传教活动传入中国的,明末清初更多的有绘画才能的西方传教士陆续进入中国。在中国20世纪初的出国留学热潮中,早期留学生名单中,系统学习西方绘画艺术的年轻人有李铁夫、冯钢百、李叔同等,他们是中国第一批走出国门、有意识的学习西方油画体系的先行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是西方艺术的中心,中国留学生转而直接去法国。这时期留法的人有潘玉良、林风眠、徐悲鸿等,之后还有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也在巴黎学画。在这里我主要以林风眠体系为主线来介绍一下艺术家在油画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实践。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地区,激进与保守、前卫与传统。坚持国粹与全盘西化各有一片阵地,同时也使艺术家对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林风眠的《芦雁》体现出艺术家欲将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绘画相溶的努力。林风眠作为中西融合的实践者,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绘画开拓者。他的艺术思想也影响到一批年轻的艺术家。林先生在东西方艺术融合论方面的哲学观点是“优势互补”,即西方艺术之所短,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东方艺术之所短,正是西方艺术之所长。短长相补,世界新艺术之产生。这种互相取长补短和互相融合,也并不会真正否定各自具有独特风格的存在。二、油画在中国的发展中在1937年的抗战爆发,中断了蓬勃发展的中国油画,艺术家的心态在战火中扭曲。在这抗战时期,由于艺术为政治服务等原因,中国油画一直以写实道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