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产生市场规模效应3集聚能够促进商店的专业化分工提高经营效率4集聚能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创新5集聚能够提供更为广泛的辅助设施,如娱乐、社交等6集聚能为采用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必要基础条件,例如公共交通7集聚能够促进工商业主交流思想和信息8促进熟练劳动力的集聚9促进有才能企业家的集聚等10产生吸引和辐射效应等。城市经济学家克利斯泰勒WChristaller,1933通过对德国南部城镇的调查,经研究系统提出了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试阐明城市商业布局的等级结构及内在规律。在商业规划上,通常把城市内部不同的商业区域,划分成若干等级,如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街道级商业和散布商业等各级商业各自提供着不同等级的服务功能,具有不同的辐射范围,通过功能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网络体系。中心地理论正是在这一方面提供了系统理论分析和数量模型证明。级差地租理论源于杜能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杜能认为,具有不同经济活动的企业,可以通过投标竞争,获得土地使用权。20世纪60年代,加纳BJGaI’
er应用级差地租理论,对美国芝加哥地区的商业布局进行了实证研究。现代商业规划理论除了要考虑经济方面以外,应包括社会功能、城市文化、城市建筑风格、城市景点、城市历史等方面的内在和谐。一些学者将其称为‘提升生活价值与和谐理论’。
22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商业空间演变研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最初对于城市郊区化研究的深入。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后,我国学者宁越敏、杨吾扬、吴郁文、李振泉等先后对上海、北京、广州、长春等城市的商业等级体系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起,周一星、顾朝林、宁越敏、崔功豪、柴彦威、江曼琦、姚士谋、阎小培等学者就对城市郊区化的过程、机制等做了探讨,并对广州、上海、北京、西安等许多大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部分学者进而研究了增长区的居住空间分异问题,虽然城市郊区化只是城市商业空间变化的因子之一,但对于城市郊区化的关注也导致了大量学者之后对转型期间商业郊区化的关注。城市规划学者对商业空间的研究,其视角与地理学者接近,但更侧重于对商转型期间商业空间演变研究。目前,我国城市商
f业空间结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的质量评价体系、商业离心化和商业郊区化、大型零售商场发展、城市商业连锁经营、城市中心商业区复兴与社区商业活动等。
23研究趋势: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