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或由矿化蚀变岩石及含矿地层、岩体、构造等引起。它们或反映矿化的化学异常或物理异常,或反映矿化体的生物异常。这些异常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是密切关联的,由于矿致异常一般比矿体占有更大的空间,能显示更多的有关成矿的信息,因此,常常是有效的找矿标志。应充分运用地质成矿理论,区分和筛选这些有关异常,一步步地缩小找矿靶区,以达到发现矿床的目的。
f3全面研究矿床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来龙去脉”找矿法矿床是地质历史的产物。区域成矿系统及其产物是一定的地质历史作用的结果。矿床系列及异常系列在其形成后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这些产物经受后来地质作用的变化和被改造的阶段。主要的地质改造作用有构造变形、流体溶蚀、变质作用和地表风化剥蚀、搬运和掩埋作用等。作为一个矿床,其经受的后来变化有变形、变质、变位、变品位、变规模等,其结局有几种可能:一是保存完好;二是部分保存,即矿床规模缩小;三是转变为其他类型;四是消亡。目前,已知的地表和近地表的很多矿床都是经过众多地质事件磨难后的“幸存者”。一个区域中的矿床“幸存者”越多,找矿的潜力就越大。正是利用了历史分析的方法,我们才注意到矿床和成矿系统的“来龙去脉”。对每一个矿床,都要问几句:你经历过哪些遭遇?你是原状,还是残破状?你是原来的规模(储量),还是剩余储量?你损失的储量到哪里去了?它是一项并不亚于成矿条件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工作的地区,还要研究一个成矿系统产生的矿床组合和异常系列的被改造过程和整体保存条件,包括哪些矿床类型被破坏了,哪些被保存下来,保存在哪些地段?等等,这对于区域矿产资源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参考文献:1张逸阳,区域成矿学及中国区域成矿特征研究j,科技资讯,
f2008,(03)2祁思敬,区域成矿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西安工程学院
学报,1999,(01)3谢格洛夫,叶敬仁,成矿分析原理及构造岩浆活化区成矿学
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3,(04)4朱裕生,矿产预测理论区域成矿学向矿产勘查延伸的理论体
系j,地质学报,2006,(10)5翟裕生,王建平,邓军,彭润民,成矿系统与矿化网络
研究j,矿床地质,2002,(02)6翟裕生,从29届地质大会看矿床地质学研究的进步j,地
质科技情报,1992,(04)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