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反思性教学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一146页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挑战了原有的课程与教学传统,要求教师变革课程实践的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那么,什么是反思性教学?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倡导反思性教学?教师如何才能发展反思的能力?为了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我们需要从理论上对反思性教学进行探究、作出诠释。本文将反思性教学与新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联系起来,在诠释反思性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反思性教学对课程改革的意义,并提出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一些基本策略。一、何谓“反思性教学”教学作为一项智力活动,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和检讨。早在1933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Dewey)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就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理论,倡导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随着人们对公共教育质量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舍恩(DScho
)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概念之后,“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teachi
g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在教育研究的文献之中。反思性教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在于反思性教学代表了一种不同于常规教学的教学理念,它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批判反思的能力。(一)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在分析什么是“反思性教学”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明确什么是“反思”。显然,反思是人特有的一种心智活动,也是人有意识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境的能力。反思是人的思维的一种品质,它使人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从而更理性、更有目的地开展行动。杜威认为,反思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最初,杜威把人们的行为分为“常规活动”routi
eactivity)和“反思活动”reflectiveactivity)。在杜威看来,常规行为受诸如传统、习惯、权威等因素的引导和影响,它相对来说是心照不宣的,行先的发生是自然而然的,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常规行为维持了既有的行为方式,在改变环境方面表现迟钝。而反思行为则包括自愿地致力于持续的自我评价和发展,这意味着行动者具备灵活性、严格的分析和一种社会意识。常规行为是循规蹈矩的,不能引起相应的行为上的变化;反思行为自发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认知和评价,它需要对任何想法和假定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持久的和仔细的思考,并对行为的结果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