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作者:刘丽卿篇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768更新时间:20061230
作者:刘丽卿《农业的区位选择》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实验教材必修(2)的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两部分。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俗话说“无农不稳”。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
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课题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另外,关于“农业区位”
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
(1)
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
用土地资源的基本观念。
3、重点与难点
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了图导图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立足于案例分析,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读图分析法2、案例分析法3、总结归纳法
四、设计思想本节课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让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主动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地理素质。
五、教学程序:教学纲要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以朱总理提出的“三农”问题引入。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
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二、讲授新课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区位的含义
f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②社会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等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2、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幅地理景观图,从地理位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