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布局将展开新的重组。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汇成4股潮流,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进程持续活跃,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十分旺盛。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也是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中西部正在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些资源型城市加快产业转型,新的市场需求和后发优势孕育积累,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纵深不断拓展。“十二五”期间,突出环境约束、民生改善和创新驱动的转型导向日益鲜明,支持结构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的财税金融改革、资源价格改革,以及鼓励竞争的改革,亦将陆续配套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工、市场需求、产业关联、制度环境等都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机遇四:产业组织和供应链将发生新的整合。在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引导下,原有的工业门类可能演化为生产性服务业,传统的服务业可能整合为新型的服务业,制造业的核心业务可能越来越趋向于精、专、强,而原来的非核心业务可能
1
f越来越独立为新的经营实体,甚至发展为新的产业形态。产业分工形式、上下游供应链、产业组织和产业生态环境都可能发生新的调整重组,进而影响企业到哪去投资,以及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来应对这样一些变化。谁能够认清转型过程的客观趋势、经济技术规律和体制变革方向,从中发现机遇,把握好产业的市场定位和分工定位,顺势而为,谁就能在转型中成为领航产业或行业的领头羊。
机遇五:新兴经济体合作潜力很大,前景看好。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新兴经济体活力增强,科技实力正在改善。它们内需潜力大,新技术的市场空间广阔,在传统技术和工业上的沉淀成本小,人口红利明显,创新所需的人力资源潜力不可小视。新兴经济体完全可以成为第三次产业革命的生力军。在区域和双边活动中,新兴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各具特色,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方式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在应对危机中,它们主动加强合作,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全球经济格局。我国经济与其他新兴经济体有很强的互补性,我国工业对它们的市场适应性和就业包容性也有突出优点,向新兴经济体“走出去、扎下根”大有可为。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新时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紧迫。金融危机爆发
后,世界经济处在动荡、调整之中。对中国发展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国际经济环境新挑战的必要举措,也是抓住技术革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