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③在生殖生长期,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2.述确定作物播种期的主要依据。答:确定作物播种期的主要依据有:①气候条件;②栽培制度;③品种特性;④病虫害。3.述地膜覆盖栽培的主要作用。答:(1)地膜覆盖的土壤热效应(2)地膜覆盖的保墒作用。(3)地膜覆盖的其它作用,包括加速土壤营养的转化和吸收,改善土壤理化状况,防止雨水冲击造成土壤板结等。4.简述水稻湿润秧田水分管理要点。答:芽期:水不上厢,保持厢面湿润(2分)。幼苗期:湿润与浅灌相结合(2分)。成苗期:保持浅水层(1分)。5.水稻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答: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早施分蘖肥以确保一定穗数(1分),当分蘖达到一定数量时,通过晒田控制稻株对氮素的吸收,从而控制无效分蘖,避免田间过早封行,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壮秆大穗(2分),晒田复水后,酌情施用穗肥和粒肥,达到多穗多粒的目的(2分)。6.水稻品质指标
f答:稻米品质指标一般分为四项:1)加工品质:包括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2分)。2)外观品质:包括粒形、垩白率、透明度等指标(1分)。3)蒸煮和食用品质:包括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米饭质地等(1分)。4)营养品质:指精米的蛋白质含量(1分)。四.论述题(第1小题15分,第2小题8分,第3小题7分,共30分)1试述作物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和调控措施。答:作物产量包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通常指的产量是指经济产量,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上作物群体的产量,可见群体产量是由个体产量组成的,不同作物产量构成因素不同。一般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即:产量穗数×单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重。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①产量构成因素间关系是乘积关系,因此它们不可能都同时增长,而在一定程度上呈负相关的关系;②虽然有时增加穗数可能导致穗粒数的减少,但这些因素间有相互补偿的关系。作物产量因素构成的特点:①作物产量因素的形成是在整个生育过程中的不同生育时期依序而重叠进行的;②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在形成过程中有自动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群体间的补偿效应。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产量因素间的自动调节作用加以调控:①协调好个体和群体间的关系,就必须有适宜的密度,使群体产量达到最高,发挥最大补偿效应因素的作用;②在一定时期加以适当的水肥管理;③产量构成与干物质的形成与光合产物积累有关。分析了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以适当调节,发挥它们的自动调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