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解决纠纷,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经常会出现意见不和、争夺玩具和书籍等纠纷。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一方就会告诉老师,以求得老师的公正裁决或给予保护。在活动中通过引导亮亮反省,并换位思考,相互间要理解、宽容,让孩子不仅要知道别人的想法,还要理解他为什么要有这种想法,让孩子考虑一下他人的行为是否有合理的一面。给孩子创设一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启发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亮亮和杰杰听了老师的话后,两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到小椅子上一起看书去了。
f案例三:中午进餐前,老师组织大家进行安静活动;听故事《小哪吒》,开始,大家还能倾听,等饭菜送到后,老师开始分饭菜时,个别小朋友开始“谈天说地”了,妍妍就来告诉老师:“宝宝在说话!”,老师因为要分菜比较忙没有理会她,但过了一会儿后,讲话的孩子多起来了,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响,连妍妍也按奈不住,加入了谈天的行列。
分析:象妍妍小朋友的这种告状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询问,即“宝宝在说话”,你老师是支持这种行为呢?还是反对这种行为?她想从老师这里探个究竟。“宝宝在说话”的第二层含义是“我没有说话”老师若对她的行为表示肯定,或给予表扬的话,孩子会得到满足感,并能领会到成人的评价标准,她就会用这种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
三、讨论与反思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幼儿告状的理由却不尽相同,那么,面对孩子的种种告状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教师要了解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
1、求助类的告状。一般求助类的告状是幼儿为了寻求成人的保护。如案例二中,“亮亮突然很气愤地过来‘告状’:老师,《蓝猫淘气三千问》是我先找出来的,杰杰他硬是不让我看。”对于这类问题老师不要直接插手,可启发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老师通过让孩子回忆看《西游记》的经验,引导他利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思考问题,学习换位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亮亮和杰杰互相商量,一起高高兴兴的看书去了。
2、询问类的告状。如案例三中,在听故事时,妍妍告诉老师“宝宝在说话”,这时候幼儿的“告状”实际上就是一种询问,他们希望教师能对“被告”的行为做出解释;发现老师“毫无反应”之后,讲话的孩子逐渐多起来,最后连告状的孩子也奈不住了,遇到这样的告状,教师要及时肯定孩子的积极方面,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我们可以表扬孩子说:“妍妍认真听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