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实习单位声望越高、实习单位评价越好、参与就业指导情况越多的学生的就业能力则越强。这说明,实习作为就业的预演,已经与就业越来越具有同质化的性质,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能够获得行业声望高的用人单位的实习机会,能够获得良好实习评价的学生,可以被认为是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
(二)专业类别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就业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是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人际影响、分析思考、职业认同以及个性品德等多个因子的复杂组合,就业能力每个因子及就业能力整体更多地受到个人情况和个人经历、学生工作经历、实习经历和参与就业指导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个体特征和个体差异,不能简单地以学校类型和专业类别的划分方法来判断不同人群的就业能力高低。这也符合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以及大学生个体的就业能力的定位。
(三)外语水平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研究表明,国家二级外语水平的学生在内在素质方面显著低于外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这可能与外语学习的特性有关。虽然目前外语的级别考试不能真实反映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但可以反映一个大学生的自觉性与勤奋程度,外语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因此外语成绩好的人可以间接反映出其学习的态度,并进一步体现出个人的内在素质。
(四)政治面貌、学历层次和学生干部经验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政治面貌、学历层次和学生干部级别对就业能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由于高校在发展党员时,会综合考虑发展对象的政治素质、思想觉悟、学业情况、社会工作等内容,因而中共党员整体的综合素质较高,故而就业能力相对更高博士和硕士由于继续深造和阅历丰富的原因,故而就业能力比本科更高学生干部级别越高,就业能力越强。因此,我们也为在求职人数众多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以学历层次、政治面貌和学生干部级别作为辅助筛选标准找到了实证研究的依据。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水平的对策
(一)政府应积极搭建就业能力开发平台。
针对中国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政府应该尽快建立中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平台,从国家层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结构做出清晰的规定,这是引导高校和大学生更有效地提高就业能力的极为重要的前提,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必要途径。当前,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结构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差异还比较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还比较小,承须整合全国最优研究资源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