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场电位差)随着供电时
间的增加逐渐增大。当供电数分钟后,这个电位差趋于某一稳定的饱和值U(称为极化场或总场的电位差)。当断开供电电路后,在测量电极之间仍然观测到随
时间衰减的电位差U2(称为次生极化电位差或二次场电位差)。这种在电流场
作用下产生二次电位差的现象在物探中称为激发极化现象或激发极化效应,所形成的电场成为二次场或激发极化场。激发极化效应是地下岩、矿石及其中所含的水溶液在外电流场作用下所发生的复杂的电化学过程的结果。
激发极化法(简称激电法)是根据岩、矿石之间激发极化效应的差异,在人工电场的作用下,观测和研究激发极化电场以达到找矿或解决其他地质问题的一
种电法勘探。观测参数为视极化率s、视电阻率s。剖面法可用于圈定区域内
岩溶构造的大致分布范围、规模、走向、和产状,可结合音频大地电磁法的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提高解释成果的可靠性。电测深装置用于局部精细验证物探异常,确定异常埋深等情况。
双频激电仪及V8仪SIP法都是属于利用岩(矿)石的激电效应,观测和研究激发极化电场以达到找矿或解决其他地质问题。
f在双频激电法中研究岩(矿)石的电性参数主要是幅频率F(IP振幅随频率的变化率),同时也包括电阻率,其差异是双频激电应用的前提,也是成果
解释的物理基础。双频激电仪在野外主要观测高频电位差VH、低频电位差VL、视幅频率Fs值和视电阻率s。其中视幅频率Fs值由公式
Fs
VLVHVH
100计算而得,其物理意义:表征激发极化引起的电位差振幅
随频率的变化率。而视电阻率s的物理意义:视电阻率s虽然不是岩石的真电
阻率,但却是地下电性不均匀和地形的一种综合反映。可以利用它的变化规律去发现和了解地下的不均匀性,以达到找矿和解决其他地质问题的目的。
V8仪SIP法即功率谱激发极化法,简称谱激电,另外还有一个称呼是复电阻率(CR)。他是在传统直流电法的一个记录点上观测多个频率的激发极化效应的激电法。主要应用于矿产领域,和传统激电的区别是采集从256Hz到128s之间的宽频带数据,从而即可以得到普通的频率域单频(相位激电)或双频(频散)信息,还可以使用ColeCole模型或Dias模型求解其各数据记录点的“真”
激发极化参数。V8仪SIP法野外主要提取采集IP效应谱参数aemo、ma、a、
Ca和电磁效应谱参数(用于去耦校正)1Hz观测视电阻率a。他们具有以下物理意义:
1、a1Hz观测视电阻率:根据四电极测量装置计算的视电阻率,单位欧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