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处对情感寄托的强烈的渴求与追慕,想在青春还在的时刻完成自己的爱情理想。这篇深刻的表现了当时女性自由热情的追爱之心,大胆的催促爱情,勇敢热情的人物形象。这是一个思想相对开放自由,民风开放淳朴的时代,那些传统原始的民情风俗开始获得复苏。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当时女性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因此,她们不封闭,不保守,敢于率直地发出珍爱生命、珍惜青春的急切心声。龚橙在《诗本义》中阐释其心理为“急婿也”[2],一个“急”道破了女子的微妙心理和行事风格。诗中女子的这一盼嫁心理,与中国传统的婚恋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非常吻合,在当今的社会也依然非常常见与普及。比如公众化的相亲类节目,民间的托人说媒,介绍对象等。2恋爱中矜持坚定的女性形象在《诗经》那个年代,没有电话,没有网络,两个人不是想见面就可以见面的那样方便。很多情侣可能每次见面相隔的时间都会很长。在《郑风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就写了一位等待与心上人再次相间的女性,每天登高远望就是希望可以看到他的身影。自上次别离已经有些日子,却难以忘记那青色的衣领,牵动着我悠悠的心,上次见面的细节我都还记忆犹新。我没有去看望你,你也就没有音信了吗?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句话就表达出女子对男子深切的想念。没有张口直接告诉你我的思念,你却不能明白我内心的刻骨思念吗?女子直白哀伤的语句让人读了为之伤感,爱情来之不易,而等待却很是熬人。女子望穿秋水,难等心上人。其中女子矜持深沉的内心世界便得以展现。两人有了感情,自然而然的就能更接近对方的心,也就进入了热恋的阶段,《诗经》中记录男女热恋的篇目并不少,其中一篇《郑风狡童》很具有特色。“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唯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唯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全诗都是由一个女子对自己心上人看似埋怨实则是撒娇的口吻来写的,“你这个男人啊,竟然不与我说话,明明就是你的缘故,竟害的我没有办法吃饭。你这个狡猾的人啊,竟然不和我一起吃饭,不明白你心里想的是什么,竟害得我夜不能寐。”你给的爱情让我欢喜让我忧,你侬我侬的时候哪怕是星星月亮也愿意许诺为我摘下,结果你现
2
f在是在干什么?爱情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你的冷漠让我食不能咽寐不能安,哪怕你对我这样冷淡,也没能冰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