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摘要:“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关键词: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1470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自主学习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正悄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怎样培养学生自主性呢?下面就此浅谈自己的几点认识。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能够合理地运用游戏辅助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指导学法,使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也不应该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直
f接传授给学生,而应带领他们一起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他们积极地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并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使他们形成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5的组成”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掌握学习方法:(1)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5个圆片,尽可能有序地把它们分成两个部分,看看有几种分法;(2)抽象组成:启发学生根据不同分法独立概括5的组成;(3)归纳学法:让学生回顾学习5的组成的过程,并归纳出学习组成的两个步骤:第一,把5个物体有序的分成两个部分;第二,根据“分”的情况抽象数的组成。
在上述过程中,由于教师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有意识地进行了学法的指导,这不仅使他们理解和掌握了5的组成,还为后面让他们自主学习6~10的组成提供了方法的借鉴,更为可贵的是发展了他们的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