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口损失幅度达20以上的情况并不少见,有时甚至超过50。即使如此,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一般也在五分之一以上。在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工具的条件下,中国无疑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生产力,维持、促进了农业社会的辉煌。三、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5。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二是险峻,如华山。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
f
云奇。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在我国大陆东南侧的大陆架宽阔缓斜。地势自西而东层层下降,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即“三大阶梯”。中国特有的地形地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四、气候: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1、中国历史气候之变迁2、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社会(1)气候变迁与自然灾害(2)气候变迁与人口迁徙(3)气候变迁与经济重心的转移(4)气候变迁与王朝的兴衰嬗变3、气候与中国文化(1)气候与节气文化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春秋时期的《尚书》就对节气有所记述。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成书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子》。至西汉中期,历法定型,二十四节气同时确立下来,成为统一的历法定制。汉代以后,我国官时和民时的观念,都受到它的控制,统治阶级还把它当作礼制规范,向天下推行。每当重要的节气来临,当朝皇帝都要亲自举行农耕示范仪式,表示启动全国的农耕生产。北京的地坛至今还保存着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春争日,夏争时”,两千多年来,我国农民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2)气候与中医文化中医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