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非常薄弱,政府对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深度还应加强。特别是雨城区一些食品生产、经营行业数量多、规模小,有些设备简陋,有些布局不合理,家庭小作坊式和流动摊贩占多数,这对食品安全监管造成一定难度。政府可以通过开展食品安全法宣传月活动、设立宣传点、发放宣传资料、出动宣传车、通过电视媒体进行系列报道解读食品安全法等,提高社会公众食品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和参与食品安全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3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处理方法日常生活中,受访者从未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的只有3,偶尔遇到的高达83,经常遇到的占8未觉察到是否遇到过的约有6。这些问题中过期食品或包装不合格的食品占55,三无产品、注水肉病害肉、有毒物超标食品分别为40、30和333,还有其他食品安全问题133。为寻找原因,我们调查了这些消费者的购买食品的习惯,喜欢到当地大型的正规超市及商店购买的为35,到餐厅的18,流动摊位的为13,学校超市和其他地方的占34。结果表明,即便是在大型商场或超市购物,大多数人还是遇到过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被调查者中与商家厂商协商要求退款或赔偿的有367;向消协或媒体投诉的有233;通过法律部门解决的有117;自认倒霉,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占30;奉劝亲友不再购买产品的占367。对于发生安全事故的产品,以后认为食品不可靠,坚决不买的有333;认为如果提高生产质量,会考虑购买的有567;认为目前没有其他商品代替,会照常购买的有10。
f4对食品安全形势的看法该部分内容包括公众对中国近年来的食品安全环境的评价及打分、对中国食品安全现状更相信哪个方面的声音的解说、对国内与国外食品的信赖度的比较。在要求给当前的食品安全环境打分时,打100分的占1,80到90分的占157,60分以下的有183,绝大多数人打了60到79分,占总数的65。在调查中认为近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年年差不多的人为45,相信在逐渐好转的有167,相反,认为逐渐变差的却有317,不关心不清楚的也有66。以上数据表明人们对当前的食品安全环境是信心不足且比较担忧的。这不仅仅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安全事故接连不断发生,也与有关部门在处理这些事故后没做到更加严密的防范工作有关,比如三鹿事件发生后,还是有不合格奶粉制成的奶糖等食品流入市场,如不能防患于未然,群众在接触到这些安全事故信息后,对政府的信心将大大降低,因而也不敢对现在的食品安全环境抱以信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