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重比全国低8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与全国水平持平,第三产业高于全国86个百分点。15个城市中,上海、南京、舟山的产业构成呈三、二、一格局,其中上海市的第三产业比重高达51。其余12个城市三次产业比重均呈二、三、一格局分布。其中苏州、绍兴两市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82和5764。
其次,从管理制度上来看,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制度创新中心。长三角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分别形成了各自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无论是国企改革、民营经济发展、外资引进,还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区域法规与政策调整、市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整合,在全国都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5。与此同时,由于长三角区域相对与内地和国内其它地区领先的市场经济意识、管理体制与理念,其自然成为了国际经济发展制度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基地,成为了市场经济制度与国际接轨和创新的中心。
最后,在技术创新方面,通过改革开放,长三角形成了我国的技术创新中心,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新产品的制造中心;新技术引进与自我开发中心;新材料新能源获取中心;新市场开拓中心。
总体上看,长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以后,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先行区域,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龙头地位日益显现,上海业已成为全国金融与服务中心,乃至向国际金融中心迈进;江苏和浙江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成为我国经济外向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区域。
23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长江三角洲涉及三个省市,非常有意思的是三个省市基本上独立地形成了自身的市场化发展模式,即众所周知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和上海模式。
三种经济模式所具有的特点体现在哪里?他们所能相互依赖和生存的基础又是如何形成?很明显,三地经济发展到今天,其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国企的消退,代之而起的是民营经济(包括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的不断壮大。从一定意义上
4湖州在线新闻网:《国家统计局:2002年长三角实现GDP占全国近15》2004年1月18日,httpwwwhz66comservletNodeNode49566
f说,三种经济模式可谓“殊途同归”。因此,无论何时何地,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国企的不断“化解”,与此同时,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和趋同化问题也暗潮汹涌。随着历史的前行,三种模式经济发展至今,已经发生了蜕变。最显著的就在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崛起。三种经济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土壤,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