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的光芒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论语选读》(以下简称《选读》)难上是公认的事实,一是由于《论语》的定位它是儒家经典,其思想内涵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态,这些内容对于老师来说理解尚有难度,更不用说学生了;二是由于《选读》的性质学生最头痛的文言文,收录的内容又与他们的生活有着较远的距离,囿于有限的课时,光是文意疏通、理解就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许多老师仍然按照以往文言文教学的套路,把《选读》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课,学生在枯燥的课堂中只知揣摩句读,不习个中真味。失去了文化氛围的课堂也无法给予学生修习国学经典的崇高感,更无法谈及文化的传承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的建议明确指出“《选读》应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在看似散乱的章节中达成有深度的理解,让课堂既生动又不肤浅,我尝试以自己的一堂公开课来探索一些心得。设计过程一、教学目标1、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在文中的意义。2、感知孔子形象,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价值所在。二、教学重难点:解读孔子周游列国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体会孔子身处困境却依然执着的坚定的政治品格。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难题”,这是摆在丹麦王子哈姆雷特面前的两难
选择,在上课前,我们也来做一个选择题:如果有一件事,你明明知道一定不能
成功,做,还是不做?
生选择并回答
师:如果选择去做,必定失败,所以大多数人选择了改弦更张,只有少数人
坚持要做失败的英雄,这是你们的选择。让我们来看看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选择!
(二)题目理解
什么叫“知其不可而为之”呢?是明知这件事做不到却要去做?还是明知这件事行
不通却要去做?
明确:明知行不通却还要去做
第一种理解,明知此事做不到而去做。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够或
个人能力、因素有某种程度上的缺失等,
第二种理解,明知此事行不能而去做。似乎对主观上的能力和客观环境的因
1
f素均有所涉及,意即孔子无论从主观上和客观上都不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困难
越大,理想越难以实现,却越可以反衬这位伟大圣人的大无畏精神。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四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