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是提高数学能力的关键所在。【关键词】创造问题情境;创造生活情境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往往来自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有意识创设疑难问题,将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从而参与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奶奶2008年过第16个生日,而奶奶的孙子2008年过第18个生日,奶奶和孙子今年各是多少岁?当学生的思维“短路”时,教师引导学生想:(1)一般情况下,几年过几次生日?现在奶奶过的生日反而少,说明了什么?(2)生日跟什么有关?奶奶有些年没有过生日,又说明了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说明奶奶生日的那天,在有的年份中没有出现。这时引入新课,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新知的自主探索过程。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而生活又促进数学不断发展。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数,才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热情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在平时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题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如下一题:“老师想买一台海尔冰箱,可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永乐商场标着“海尔冰箱九折优惠”,苏宁商场标着“海尔冰箱八折大酬宾”。同学们,老师该到哪家商场去购买?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学生在讨论交流后达成共识:通过计算,就可以知道海尔冰箱的现价,哪家较便宜,就到哪家去购买。通过这一教学,学生不但巩固了百分数应用题的知识,而且受到了优化思想的熏陶,体验数学对生活的价值。二、提供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中,我叫学生自备平行四边形纸片、小剪刀。要求:人人动手通过实验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每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