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但是对于蔗糖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存在以下转化关系(溶质为固体):但是,由于熟石灰(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将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升高温度;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降低温度。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f一般说来,可以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再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5浓溶液、稀溶液的概念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较少的是稀溶液。6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浓和稀没有必然联系。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但在同一条件下,同一种溶质溶解在同一种溶剂中,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例如,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此时所得的溶液是饱和溶液,也是浓溶液,但若将30g硝酸钾在此温度下溶解在100g水中,所得溶液虽然是浓溶液,但仍为不饱和溶液。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000024g硫酸钡,此时所得的溶液显然很稀,但它却是饱和溶液,若取000020g硫酸钡在此温度下溶解在100g水中,所得溶液既是不饱和溶液,也是稀溶液。四、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说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正确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需要抓住四个要素:①一定温度。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②100g溶剂。此处100g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溶液质量。③饱和状态。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所溶解的最大质量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④单位:g[严格地说应该是g100g(溶剂)。]影响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五、溶解度曲线当溶质一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