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作者:马丽霞来源:《甘肃教育》2019年第06期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9)06002601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然而,走进今天未成年人的生活和学习领域,不难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出现了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诸多问题。因此,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管理模式陈旧、内容脱离实际、方法教条死板等问题。(1)德育内容上缺乏人文化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德育目标上的过度理想化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片面化,而这集中体现在人文教育的失落上。小学阶段便把不具推广性的理想道德和人格如“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等当作德育的主要内容,而恰恰忽视了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等人文精神的培养。(2)德育方式上的弊病。一是德育活动缺少对学生主体的尊重。现行的德育体系中的不少德育活动,往往是在教师、学校、家长与社会的“要求”下,由整体对学生个人的、从上而下的、自外向内地单向地“组织”或“发起”并要求学生“参加”的。这种“参加”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动的,学生是“客体”、“旁观者”,而不是“主动的参与者”。这种忽视学生的道德愿望、意志和需要,忽视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被动地“被人塑造”或“被人模造”的活动正是造成学生言行不一、缺乏责任感等道德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德育活动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学校德育活动往往囿于课堂、学校,而很少考虑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是如何成就良好道德生成的意识和能力,很少考虑学生道德的社会性体验,今天的学生知行脱节,“假性认知”现象突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化的道德实践所造成的。
2家庭教育生硬单一,难以走入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由于当代未成年人所处的特殊家庭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之自身“可塑性大、认知度低、自控力差”的年龄段,使他们既对外界事物有自己相对独特、思想丰富、情感多彩的心理感应,又对周围的“精彩、诱惑”充满了好奇和迷茫。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家长简单地将青少年看作受教育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