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与节能减排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也付出了相当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发达国家工业化200多年遇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出现,使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凸显。改变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2005年,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约束性的量化节能减排目标:到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去年,我国政府再次提出了新的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同时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控制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重压力,在相同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比发达国家大得多。五年来,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达到了预定目标,但这是以不惜牺牲GDP的增量为代价取得的成绩。在个别地区还出现了拉闸限电以完成目标的做法。从手段上来说,我国现在多还采取的是一些初级手段,如淘汰落后产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等。而根据国际经验,节能减排的工作是开始容易做,后面越来越难。也就是说,“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发展、消费升级,对能源的需求的刚性增长;另一方面,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温室气体的巨大压力。如果我们不采取新的努力,新的方式,减排将给经济的健康发展带上枷锁。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寻求提高能效、改变能源结构的方法,从根源上减
f少单位GDP的能耗压力。2010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
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从此,智能电网建设作为提高能效和节能、优化能源结构的节能减排新思路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而提高能效和节能、优化能源结构是我国实现2020年碳减排目标的主要途径,其贡献率将分别达到70%和20%左右。建设智能电网既有利于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间歇性能源的并网利用,也有利于构筑“输煤输电并举”的国家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并可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减排。基本建成智能电网后,发挥其能源配置的绿色平台功能,通过大规模电力输送以消纳清洁能源、助推电力系统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电动汽车发展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