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治理”的办法,是要求文臣武将斋戒数日,焚香祭天,祈求神灵驱赶考试时长150分钟)20151本试卷共8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
f霾灾。这大约是古人将霾视为妖孽作恶,横空来世,人力无可抗拒,只能“求神打鬼”,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霾。《元史》中记载了一起大风霾:“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这次风霾来势凶猛,皇帝分明感觉这是国家朝政有不妥之处,让上天生气了,赶紧召集礼部官员,点上高香,对天祭拜,恳求上天息怒。⑧第四个“治理”的办法,就是在生产上作些应对。比如康熙年间发生风霾,京畿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加强通风,让庄稼免于倒伏。⑨在古代,霾是一种“不可抗外力”,古人并没有是值得学习的。(取材于2014年《南都周刊》廖保平的文章)【链接材料】雾,是指形成于地表,由大气中悬浮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达到饱和,温度下降到水汽凝结点时,空气里的水蒸气就很容易凝结生成雾。霾,也称灰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混浊现象。《现代汉语大辞典》对“霾”的解释有两种:一个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另一个是“乱风中降下灰尘的现象”。据此,“霾”可分为“雾霾”和“尘霾”(或“风霾”)两种。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微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空气中的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和其他微小的尘埃能使大气混浊,能见度恶化。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人们就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大气混浊,能见度差的天气现象,其成因往往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相对湿度小于80时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因是霾。霾的厚度可达13千米左右。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通常呈黄色或灰红色。1第③段中“自春徂夏”的“徂”意思是““(2分),”,与《诗经卫风氓》中”的“徂”意思相同。(3分),但
2第⑥段方格处引用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后主刘禅的劝勉之词,请补充完整。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