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同时享受着贵族阶级的利益和平民哲学的愉快。”贵族出身的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揭示了国家的目的在于保护政治自由,而自由就是每个公民有权去做法律许可的事。材料三启蒙运动主要不是一个政治运动,而是一个思想运动。它寻求的是改革,不是
f革命,它的对象是受过教育的阶级,不是群众。除了卢梭以外,它对群众是表现出一种既蔑视又不信任的态度的。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十七世纪科学理论突破与启蒙运动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科举考试原则上允许自由报考,“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呈文去留”;
由于取士原兼顾士子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显贵或闻士名流投呈作品,官员不避讳直接向选举机关推荐人才,仅就考试规则而言,则尚不周严。宋朝确立三级考试制度,有地方选拔的“乡试”,全国性选拔的“省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糊名”、“誊录”,避免辨识字迹,防范录取中作弊。考试内容出现了章法、格式相对固定并适于考试的“时文”,它的作文体例为考生和考官提供了相对客观、标准的评价框架,但是忽略了思想见识,实际开了明清八股文之先河。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在科举取士过程中,由于东南之人长于文章,应进士举得心应手;西北之人质朴无华、长于经学。因此,对省试录取名额的分配,司马光主张照顾地区差异,按照一定份额“逐路取人”;欧阳修认为应按乡试的绝对成绩“唯才是择”,以防“谬滥”。这一争论表面上落实于地区或落实于个人的差异,却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和科举对整个官僚制度的影响。摘编自《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唐、宋科举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与欧阳修争论的焦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争论的原因。
30【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以来,生活在印度半岛的穆斯林拒绝接受西方文化、采取全面不合作的态
度,成为英殖民者重点打击的对象;“比较顺从”的印度教徒成为英殖民者拉拢的对象。英殖民者利用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差异制造矛盾,1947年,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并通过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