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开县关面乡中心小学:李转华2011年12月14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面对我校大班额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应关注学生学习起点。教师方面:新课标教材的显著特点是将知识点分散呈现,体现“螺旋上升”的教学思想,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针对一堂具体的数学课,学生的起点究竟在哪里?面对不同学生认知起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为课堂教学有效实施做好前奏,成为学前课堂急待解决的问题。学生方面:一部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学习,学生认知基础被撕裂,学生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犹如让会爬、会走、会跑的三个孩子一起做游戏,游戏的结果不言自明。课堂实效方面,教师忽视大多数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往往被三分之一的学生的教学呼应的假象所迷惑,认为学生已经学会了,其实这部分学生在新授课前早已经学会了,造成“会的明白了,不会的还是不会”的现象。这样的教学,促就了原有的学生差异极端化。一、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1、不能真实客观地掌握学生的认知基础,难以找准教学的起点。有些学生,有些知识已经提前学习,课堂教学明显滞后,教师在备课时,很难找准新知识的增长点,确定教学的起点,在教学《相遇
f问题》之前,一部分学生很熟练地模式化地运用“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严重干扰了正常知识框架地构建,教师在实施教学设想时,缺乏全面客观的前测,往往被这种“会了”的假象蒙蔽,将学习起点定的过高,过早进入练习。2、不能全面系统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难以把握教学起点。在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前后衔接了解不够,而将教材起点设置过高或过低。如在听《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一课中,教师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等生动有趣的过程中学习,教师只做适当的引导,但整个教学过程都显得那么的被动,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带着这样的疑惑,课间我与一些学生进行个别谈话,结果大部分学生说这些内容他们早已经会做了,所以将教学起点定位于“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显然不符合学生实际。但有时教师又将教学起点设置过高,以为这些是学生应该会的、已经会了的,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造成课上教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