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等。
在阅读教学中,我立足课内(教材补充材料考点)结合课外(推荐读物、读诗、自由阅读)。比如读诗,读诗是我每一届学生都是必须要做的,但论诗易,入心难。诗歌的阅读与写作,是个大而困难的命题,尤其高中阶段,由于思维渐趋理性、学业压力巨大等原因,学生渐渐远离了诗,没有接触过大量高品质的诗。但作为纯真的少年,他们原本与诗歌有着天然的亲近。在我看来,诗歌本是生活的常态,今天的语文课堂怎能辜负诗?
这些年,我尝试诗歌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利用课堂的零碎时间给学生介绍诗歌,一起朗读、拟标题、提问、续写、摹写,一起研究诗与散文、小说、绘画等不同艺术形式如何互相转化。
由于时间关系,我和大家分享一个诗歌教学案例:静夜思变调让古诗“动起来”李白的《静夜思》,这样一首孩子们从小就会背、熟悉到了不
f能再熟悉的唐诗,放到高中课堂,还能重新唤起新鲜感和诗意吗?熊秉明将其铺展成一首由八十个短章组成的长诗《静夜思变
调》。这是其中第四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望明明月低头思故思故思故乡床前月光疑地上霜举头明月低头思乡床前光地上霜望明月思故乡月光是霜望月思乡月
f霜望乡受《静夜思变调》启发,我在教学中作这样的尝试。李白《将进酒》的开篇素来为人称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如果拿掉“君不见”,变成: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力量上就削弱了很多。“君不见”相当于“你看!”是一个重拳式的提醒浑浑噩噩的人生中,突然有人捶醒我们,让我们意识到时间无可挽回、永不停止的流逝。对此,我们痛彻心扉却又无可奈何,这正是穿越古今的永恒的生命之痛。继续压缩成:黄河之水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原来的诗句中,有广阔的、相互融合的时间与空间。删去“天上”与“高堂”,诗歌的空间感丧失了部分,气势上弱了很多。这样的比较后,我请学生将开篇压缩成七言,尽量多地保留原
f意。一般而言,压缩会减损诗意,可比照体会原诗的饱满淋漓之美;或许也会有出色的创造,与原诗构成一种有意味的对照。学生的改写如下:
黄河奔流不复回,黄河入海不复回。镜中青丝暮成雪。朝之青丝暮成雪。镜悲青丝暮成雪。黄河倾海不复回青丝染尘(霜)冷似雪“倾”快而有力,“染”则慢,静,持久。“尘”暗示俗世纷扰,“霜”则暗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