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课堂序曲,预习也精彩
谈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有效预习的要素
内容摘要:预习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是从接受式学习走向发现式学习的重要途径,是架起被动接受与主动探究的桥梁。新课程强调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研讨,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有相互的对话交流和思维交锋。所以预习不能让学生处于混沌的自主学习的状态,而是要通过明确的、操作性强的目标和流程来支撑学生的预习过程,获取与文本有关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收获、疑问和体验走进课堂,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为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为有序、有层次地推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做好铺垫。关键词:有效预习目标秩序评价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预习这项规定必须是学生实做的工作”,可见预习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而有效的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促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笔者任教三年级的语文,第二学段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序列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它上接低年级,下连高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具有过渡性的特点。这一学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普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已经掌握了一定生字的自我读写的方法,能够根据学到的如“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来识字,并能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来书写;对于文本的阅读,中年级的学生能够自己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且读后能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一些描述,可能是故事情节中的一环,也可能是对人物的初步印象,但是没有形成概括和提炼的能力;再次,中年级的学生有质疑的意识,但是提问的质量不高,提的往往是自己想一想、找一找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总的来说中年级学生缺乏对事物有条不紊、主次分明的处理能力,如果仅仅是一句“预习第X课”就算完成了预习作业的布置,那无疑会让他们陷入一种无目的、无条理的混乱状态。因此,当预习作为学生必须要
1
f做到一项工作时,教师必须指导并干预学生的预习行为,以确保预习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真正为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基于上述背景,我认为对于第二学段学生的语文预习,应该牢牢把握好三个要素,即有明确的预习目标,有可操作的预习流程,有针对性的评价措施。做好这三点,就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所需要遵守的规范,r